回顾过去,思绪万千。一年前(去年1218日),我为《Ubuntu官方指南》中译本写了一篇前言“自由软件的呼唤”,到今年513日该书正式出版,经历了近半年时间。在此期间,我很担心一件事情:我怕这个前言会被出版社编辑删除。因为,在中国正式出版物中,很少(极少)提及“自由软件”一词。

        629日,美国《自由软件基金会》正式颁布自由软件使用授权书的新版本,即GPL v3,为自由软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该软件使用授权书(GPL v3)深刻地阐明了自由软件的定义及其使用规则,给国内软件业界带来新的思想启示,引起了人们的深入思考和关注。

        917日,欧盟对微软市场垄断行为做出最终裁决;1022日,微软表示认错、认罚;1221日,微软根据欧盟的裁决向自由软件组织(Samba的代理组织)“兑现”自己的承诺,公开了相关的“技术机密”(协议文档及相关专利号)。至此,自由软件将不再需要偷偷摸摸地搞兼容,而是堂堂正正地搞竞争,有了正当的市场地位。毫无疑问,这件事情的进展,一定会(迟早会)促使我们国内软件业界进一步思考我国当前的软件发展政策。

        916日,在清华大学举办《软件自由日》的庆祝活动,气氛热烈,会场爆满,大大超出人们的想象。《北京Linux用户组》(BLUG)主导了此次群众性庆祝活动,这意味着争取“自由软件”的力量,在我们国内切切实实地存在着。存在就是力量。

        在我国一些博客论坛上,客观地说,存在着对自由软件的“争论”。遗憾的是,这些“争论”往往相当表面,不够深入。今年4月,在北京大学发生有人高举“Free Software”的标语,抗议比尔盖茨来华的突发事件,国内舆论为之一片哗然。但是,在此事发生之后,并没有得到进一步的正确舆论引导,达到应有的目的。人们心里在想,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难道没有答案?不是的。答案是明摆着的,只是人们嘴上不说罢了。

       2007年,自由软件已经来到中国,只是声音还很小、很小。我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在我们国内,自由软件的声音还要再大一点,再响亮一点,使更多的人们能够“听得见,说得出”自由软件,使其成为一个日常俗语。为达此目标,让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吧!

 

本文转载:CSDN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