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微软的“MS-PL”是一份相当简洁明了的“软件授权书”(法律文件),用词严谨,废话一句也没有。“MS-PL”的第一句话就是“本授权书“控制(governs)”相应的软件”,“如果你使用了相应的软件,就表明你接受了本授权书,否则,请不要使用”。“MS-PL”共有三个条款,1、定义;2、授权说明;3、条件和限制。
第一条款,说明了三件术语:
“Contribution”(“贡献品”);
“Contributor”(“贡献者”);
“Licensed patents”(“授权专利”)。
这些术语的意义都很明确,比如:所谓“授权专利”是指“在其贡献品上面直接可阅读的贡献者的专利主张”。
第二条款,总共两句话:
(A)版权授予(Copyright Grant);
(B)专利授予(Patent Grant)。
这两者的陈述几乎相同,它们都是“每个贡献者授予你一种非排他性、全球适用、版权免费的授权使用证书(License)”,授权事项包括:贡献品的重新生产(必须向你提供源代码)、贡献品演译作品的制作、贡献品的发布以及其他你的相关演译作品,还有贡献品的使用、销售以及其他的处置事项。
第三条款,共有5个子条款:
(A)贡献者的商标权保留,不授权别人使用;
(B)尊重贡献者的专利主张(否则,授权自动地被取消);
(C)在重新发布软件作品时,贡献者的相关权利必须妥善保留;
(D)在重新发布软件作品时,本授权书必须附带在上面;
(E)免责说明。
微软“MS-PL”就是这么简单、明了。贡献者的软件作品,授权你如何使用,交代的都很清楚。由此可见,“MS-PL”为什么称为“软件随意使用授权书”的缘由了。但是,在这种“软件随意使用授权书”所“控制”下的软件(当然叫做“随意软件”)到底是不是“开源软件”?似乎很成问题。这几天以来,这个问题在国际相关网站上,引起一片“议论”,快要闹翻了天。网站上,说什么的都有,弄得微软开源领导人Bill Hilf感到“莫名其妙”(他说:“我不明白你们为什么提那么多(怪)问题”。)Bill Hilf先生原以为微软的这份“授权书”简单、明了、很容易理解,不曾料到事情这么复杂。“随意软件”是不是“开源软件”,似乎有点沾边;但是,“随意软件”肯定不是“自由软件”。看来,“开源软件”的某些部分(即除去自由软件的那一部分)可以包括在“随意软件”的范畴之内,但是,反过来,并不成立。此举,微软真的给OSI出了个难题。
微软“MS-Pl”给人的感觉,怪怪的,好像是在给私有软件贡献者“树碑立传”,完全讲的是“贡献者怎么怎么样”,而不是站在用户的角度考虑问题。我感到,整个“MS-PL”就是一个字:“Grant(授权)”。讲“贡献”是对的,但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却是“老百姓”。你一进入Ubuntu社区,就会感觉到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氛围,分不清谁是“贡献者”,谁是“被贡献者”。微软Bill Hilf先生的想法确实不一般,与“老百姓”并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