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 Linux 产业》的批判
2000 4 1 日,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由我担任主编的《 Linux 产业 》杂志,定价为每本 29.80 元。时至今日,如果你使用 Google 搜索英文单词“ Linux Industry ”(即“ Linux 产业”),搜索的结果竟然所指向的第一条目就是《 Linux 产业》。实际上,国外文献几乎没有这种说法,而且也没有任何国家当真这么认识(考虑)的。至今,此事让我很不好意思,甚至脸都要发红。
7 年过去了,《 Linux 产业》 的幽灵,至今仍然在四处乱串。它的根本错误在哪里?现在看来,《 Linux 产业》的根本错误在于:它把 Linux 视为一种纯粹的产业 。产业是一种经济学范畴,对于任何产业,要求“有投入,才有产出”。直接想借助 Linux “生财”,就是它的思想基础。多年来,我们总是想把 Linux 纳入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规划(发展轨道),不断对它投入,要求它产出。结果呢?使得 Linux 的发展,在我国完全变了味。
回顾近十年来国际 Linux 的发展历程,可谓风风雨雨,跌宕起伏,故事不断。 Linux 以及其他冠以自由 / 开源软件的开发项目,借助世界互联网的不断增强和普及,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膨胀)着。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基本上是个“局外人”。但是,在 7 年之前,我却异想天开,想在我国搞什么“ Linux 产业”,现在看来,这是多么的幼稚可笑。基于 Linux 之上的纯粹“软件产业”(或所谓“自主 Linux 产业”),可以说,在全球范围,至今还没有出现。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我承认自己是一个 Linux 的纯粹理想主义者。对于一切 Linux 事情,要求纯而又纯,等于画地为牢,作茧自缚。
近日, Ubuntu Linspire 技术结盟,在 Linux 桌面端,要与 Windows 一决高低,极大地触动了我,让我陷入沉思。当今,我们必须面对一个现实: Windows 垄断势力几乎无处不在,无所不能,而且这种势力还继续在加强。我们必须承认这股势力极为强大。因此,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因素, Linux 的发展必然要受到极大的阻力。这种阻力之大,简直难于想象。实际上,如果把 Linux 硬是植入传统软件产业环境,它必然很快就要枯萎。我们规划 Linux 的发展蓝图,必须有这种认识,而不能在一张白纸上随手乱画“ Linux Roadmap ”( Linux 发展图)。现在看来, 7 年之前,“ Linux 产业”只是一种完全脱离现实的乌托邦( Utopia )空想。
现今,世界软件业的“产业因素”,除了人的因素之外,分为硬件和软件两大范畴,而其中许多软件因素(比如:硬件驱动程序)是非自由(开源)的,受到专利和商业利益的限制。微软掌握了几乎全部的软件产业因素(它可以花钱去买), Linux 则不能。因此,过去的情况是, Linux 是“小米加步枪”,对阵微软的“飞机加大炮”。当今, Linux 在服务器端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那是挤占 Unix 阵地所取得的, Windows 份额在服务器端仍然在不断增长;而 Linux 在桌面端所占份额始终在 3 5 %之间徘徊。面对这种客观情况,如不另想其他办法,则必然坐以待毙。
Linspire 采用“混和模式”,除了 Linux 及相关自由软件之外,把相关的优秀产业因素统统拿来,而不管它是不是自由(免费)的产业因素,用“洋抢洋炮”把 Linux 包裹起来,拿出一个功能、外观与 Windows 桌面相差无几(甚至优于 Windows 桌面)的“ Linux 桌面”,交给用户自己去选择。东西(功能)一个样,价格却相差近十倍,而安全性能高出 Windows 桌面一大节,让用户自由选择(购买)的结果,我们不难“可想而知”。购买预装了付费私有软件(比如:私有驱动程序、解码器)的 Linux 计算机,难道就不算是 Linux 用户?当然也是真正的 Linux 用户,而且是“很牛气”的 Linux 用户。
  过去,我们费了很大力气,不断揣摩“自由软件的商业模式”,现在我们发现原来的传统软件交易模式也能用在 Linux 上。对于“混和” Linux 发行版,其中的所有自由软件不要钱,而那些私有软件(因素)却明码标价,打包出售,不仅不丢脸,而且还相当吸引人们的眼球。这一切, Linspire 使用所谓“ CNR ”软件仓库来实现,还美其名让用户自己“选择”。 Ubuntu 结盟 Linspire ,加大了 Linux 在桌面胜算的砝码,让我们拭目以待。
Linux 产业》的根本错误在于:在一个不恰当的时间,提出了一个不恰当的问题。任何孤立地发展(纯粹的) Linux 产业的企图,必定失败。世界上只有一种软件业:“混和型”( Hybrid )软件业,把话说明白了,就是“杂交型”软件业。 Novell 与微软结盟, Ubuntu Linspire 结盟,都说明了这一道理。
当今,《 Linux 产业》的思想“流毒”远未肃清,把 Linux 牢牢地禁锢在“纯粹开源产业”之中。企图“自主”利用 Linux 来生财,大方向就完全错了。 Linux 本身不是我们所能控制(自主)的,只能参与,不能拥有。混合型( Hybrid )发展模式,值得我们借鉴。现在回想起来,要是当初不用《 Linux 产业》这一刊物名称,而改为《 Linux 教育》,那么,所取得的实际效果必然与现在大不一样。看来,这盆“夹生饭”还得由我自己吃下去,欢迎大家参与这个讨论,批评、纠正这种错误思潮!
                          袁萌  2 15 日清晨
 

本文转载:CSDN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