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下午,参加了一天的《LinuxWorld 上海 2006》大会,会后在外滩黄浦江边散步,我突然悟出了一个道理、想出了一个概念:开源软件的面具。
程序的面具(Mask)是指:程序运行中,人机交互界面的集合,简单说来,就是程序的“外观”。自然,“程序面具”的上述定义是非常粗糙的,只是一种示意说法而已。由此,所谓“开源面具”就是某一开源软件的“面具”、“外观”。严格说来,开源软件的面具就是该开源软件的程序运行所输出的那种可被直接感知的外观表现。要想改变开源软件的某一“面具”必须修改程序本身,因而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比如:GPL规则)。开源软件初始发布版的“面具”,称为“初始面具”,其余的均称为“导出面具”。这里的问题是,我们应当怎样对待戴着不同面具的同一开源软件?还是由于“面具”改变了,开源软件也随之改变了?
今年在上海召开的这次《LinuxWorld》大会,并不成功。大会标志语是“挺进企业应用,迈向发展主流”,相应的英文是“The Mainstream Application for Enterprise ”(企业的主流应用)。换句话说,企业应用是大会的主题。大会的运作模式是向参展厂商收取不低的参展费,邀请有关人士参加。结果导致参展厂商只顾推介自己及其产品,完全不提开源理念。这很自然,谁会愿意自己花钱去宣传开源理念?结果导致,实际到会人数才有百余来人,另有160余人虽然已经登记注册,但实际上却没有到会。大多参会者,对此颇有怨言。那么,《LinuxWorld》大会到底应该怎么办下去呢?
Glenn McKnight先生是国际LPI的运营主管,前天刚从南非约翰内斯堡经由新加坡飞抵上海,专程赶来参加《LinuxWorld》上海大会。我问他,南非约翰内斯堡5月16~19日举行的《LinuxWorld 》大会参会人数有多少?他回答说,大约7千人左右。我一听,非常感兴趣,便向他要了有关这次大会的资料。南非《LinuxWorld》的标志语是“Where Open Minds Meet”(开源理念相聚一堂),明确指出,作为开源教育(Open Source Education)的中流砥柱(Pillar),《LinuxWorld》的这一发展趋势,日益继续发展,并且得以强化。把《LinuxWorld》视为开源教育的中流砥柱,让我眼界大开。它们的运作模式是,主题报告免费,专题报告收费,而且是向听众收费,每个专题报告收取南非货币R630.00。两天上午的主题报告是:1,国际LinuxWorld执行主席Jon’maddog’Hall先生的主题报告;2,Ubuntu主题报告(Jeff Waugh)。专题报告共有8个:Asterisk和OSS电话;如何成为Linux和OSS解决方案的供应商;运用OSS工具进行软件项目管理;强化Linux的安全性;如何迁移到Linux桌面;顶级OSS桌面应用;开源许可证问题和Linux集群技术。一个人只能听4个专题,才收取.R2280.00的费用。每个专题,讲两小时,一般能够把问题讲透,大概也能值南非货币R630.00。结果,有7千人参会,这是何等规模!这是何等“气势“!这完全体现了大会的标志语“开源理念相聚一堂”;《LinuxWorld》,作为开源教育的场所(大讲堂),鼓动人们心向开源,接受开源,运用开源,其社会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最后,让我们回到开源面具问题上来。OpenOffice.org办公软件包是国际著名的规模最大的开源软件计划(750万行源代码),遵守宽松一点的GPL规则,是微软Office的替代物(尤其是2.1版本)。到了我们国内,把它的“面具”一换,稍为做一点改动,便成了红旗、中文2000、中标软、即使、新华、共创等“开源公司”的“产品背景”,它原来的名字全然不见了,岂不怪哉?在今天(5月24日下午)科技部委托召开的“开源软件与创新”专题讨论会上,我正式提出了这一问题。我们要为OpenOffice.org开源软件包“验明正身”,还其本来“初始面具”,剥去一切“导出面具”。类似地,在我国,Linux的“面具”也不少,完全掩盖了它原来的开源本质。把好端端的Linux操作系统,硬是戴上类似“微软Windows”的假面具,那就更为可悲了。在我国,许多“开源面具”正在阻挡着人们的视线,使他们看不清开源软件的真正风采,非常不利于开源软件的发展。特别是,今年的《LinuxWorld 2006》(上海)几乎就是一场“面具(化装)舞会”,开源的精神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