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自由软件奠基人Richard Stallman发表重要文章,题为“克服社会惯性”(“Overcoming Social Inertia”),立即引起各方面的密切关注,尤其是在Ubuntu社区激起强烈的反响。
在当今世界软件业的发展背景下,真正的自由软件计算机出现了,比如,Ubuntu PC计算机,R. Stallman提出一个重要问题:到底是什么客观因素阻碍着自由软件的普及?是技术因素,还是社会因素?到底是什么?他的回答是:社会的惰性(“Social Inertia”),斩钉截铁,毫不含糊。我们要问,克服这种社会惰性,有什么办法呢?空喊口号,毫无意义。
对此,一位英国人Roy Schestowitz立即发表博客文章,回答到:普及Ubuntu,特别是要普及Ubuntu 7.10版本。Ubuntu就是克服这种社会惰性的有力工具。为什么这么说?有什么根据?
11月9日,Frank J. Ohlhorst发表署名文章(“Do your customers hate Vista?...... ”),在文章里面,他摆事实,讲道理,有力地反驳了关于Linux的一些“不实神话”,比如:
1、Linux难于使用;
2、Linux不能联网;
3、Linux缺少技术支持;
4、Linux缺少应用;
5、Linux缺少特性;
6、Linux难于见到实效;
7、Linux不安全;
8、Linux不能运行Windows应用;
9、Linux的硬件支持有限;
10、等等。
由此可见,在世界某些地区(或国家),大范围普及Ubuntu Linux(特别是7.10版本)的应用,应该不存在难于克服的技术障碍,除了人为的因素。但是,微软仍然继续采取种种手段来加强这种社会惰性,阻碍Linux的普及,比如:在中国,在俄罗斯,鼓吹3美元软件大礼包;千方百计挤入OLPC儿童计算机开发计划;向各国政府要员游说“微软生态”的意义,等等。对此,我们就是要“针锋相对”,就是要不断地念自由软件的“经”,要天天念,不嫌其烦。Ubuntu的志愿者,实质上,就是自由软件(哲学理念)的追随者。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