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项观察研究十分繁琐。首先要搞明白(清楚),什么叫Linux发行版的“死亡”(或者“半死亡”)?判断的标准涉及哪几个方面?Steve Lake是这么规定的:
1、版本发行周期;
2、代码发布周期;
3、补丁提交频率。
版本发行周期在9个月~2年之间的Linux发行版称为“有生气的”;2~3年的称为“半有生气的”。4年以上的算是“死了”。每天至几个星期发布一次程序源代码的Linux发行版算是“健康的”;每个月至6个月发布一次源代码的算是“亚健康的”;6个月以上不提交(公布)程序源代码者,认为“死定”了。Steve说,各个Linux发行版的补丁提交频率,很不理想。他发现,几乎有35%的发行版在过去6个月中不曾提交任何核心系统的补丁程序。Steve发现,有2/3的发行版在过去一个月里面没有公布源代码更新,45%的发行版在过去3~6个月里面没有公布任何源代码的更新。总的情况,看来很不理想。
根据Steve Lake的观察,当今500多个Linux发行版,该“处死”(实际上,它们已经不喘气了)一大半,只能留下150来个“有生气”的Linux发行版。他希望此举(被他称为“内向爆炸”)不致引起业界的什么“恐慌”(“panic”)。
对于Steve Lake的“观察研究”,对于他所制定的“判断标准”,人们可以保留自己的不同看法。但是,对于他办事的这种“认真精神”,我们一定要表示尊重。
我认为,Steve Lake只是给我们下了一场“毛毛雨”,Linux发行版的“内向爆炸”,(必定)还在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