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计世网》一篇报道,题为“微软开放Office格式,可处理竞争格式文档”。报道的题目显然不对,微软并没有“开放”Office的格式,而且是死心塌地永远“不开放”Office的文档格式。7月6日,微软只是宣布“间接支持”开放文档格式(ODF)。简单地说,微软只是“支持”经由第三方提供的“转换器”(Convertor)来“读写”符合开放文档格式(ODF)标准的电子文档,在这里,微软所提供的“支持”包括转换器的开发经费和顾问咨询两个方面。当然,要是微软不支持“开放文档格式”,它自然是不会这样做。但是,这并不是说,微软即将发布的新版办公套件(Office 2007)的自身能够直接“读写”ODF格式的电子文档,而且Office 2007所用的默认电子文档格式仍然可以是不符合ODF标准的。把话说明白了,微软办公套件Office 2007所处理的电子文档,经由“转换器”转换之后,仍然可能存在文档格式信息的“丢失”。一般而言,遵循不同格式的电子文档的信息内容,经过转换器的“翻译”,总会存在细微的差异。微软仍然认为自己的办公套件Office所能够处理的电子文档格式“无比丰富”,相对而言,ODF(开放文档格式)就简单多了。道理很简单,没有人愿意把“服装模特”当成一种“服饰标准”。
虽然微软不开放自己的电子文档格式,但是,它宣布经由第三方工具(转换器)支持开放文档格式,确实是一种历史性的进步。微软“承认”了开放文档格式,意味着桌面办公套件市场的垄断局面被冲破了一个“缺口”,从此,遵守开放电子文档格式的各种办公套件可以明明白白的生存、兴旺和繁荣,公平地参与市场竞争。把话说得再明白一点,从此,各种办公套件“共存时代”开始了,没有开放的电子文档格式(ODF)的国际标准,这一切都是不可能发生的。
7月6日,微软的宣布是很巧妙的。此举,既保存了自己的办公套件Office的电子文档格式的私家机密,也表明自己了“支持”开放电子文档格式(ODF)的开放态度。但是,微软支持ODF电子文档是经由第三方“转换”工具来实现的,转换(翻译)效果的好与坏,该“打屁股”的是转换器的性能,而不是微软的Office办公套件本身。
7月6日,微软的宣布是很关键的。此举等于说,微软被迫把进入“桌面市场”的“钥匙”(Key)缴了出来。这就是说,从此以后,进不进入“桌面市场”,是你(各种办公套件)的事情,不是我(微软Office)的事情。如果各种办公套件在这种状况下还不能及时跟进,那么,世界的“桌面市场”仍然将会是微软Office的“天下”。
从今以后,我国某些政府部门存储、传递电子文档继续采用微软电子文档格式,导致国产办公套件仍然一律要“兼容微软”,将不再适应国际发展潮流。今后,政府软件采购的准则将不再是“兼容微软”,而是“微软兼容”。如今,微软已经“兼容”(“支持”)开放文档格式,政府部门采用电子文档的国际开放标准,应该不存在太大阻力了。我们大家应该知道,电子文档的国际开放标准来之不易,IBM、SUN多年为之呼喊和推动;国际开源社区积极开发OpenOffice办公套件,创造了电子文档的国际开放标准的“原型”(ODF)。我们如不及时抓住电子文档应遵循“国际开放标准”的发展机遇,要求微软来“兼容我们”,那么,将来仍有可能发生要我们“兼容微软”的现象。历史不能倒退。
我认为,大规模部署开源办公套件 OpenOffice 应当提上议事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