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看待开源软件的价值,如何正确看待基于开源软件的创新,需要说明白。一般人认为,开源软件的源代码开放,而且绝大部分都是外国人写的,其中的“价值”都明摆在那里,我们还能做什么?比如:FreeBSD、Linux内核和OpenOffice.org办公软件包,都是开源(自由)软件,特别是,对于我们而言,它们的价值在哪里?实际上,面对这3个外来的“怪物”,我们往往只能发傻。
开源软件不仅仅是源码开放,这里的要点是它们的使用规则。过去,我们只看到了“源码开放”所带来的知识价值;没有看到它的“使用规则”所蕴涵的使用价值。麒麟操作系统,借助FreeBSD(知识价值),搞所谓独立开发的国产操作系统;红旗Linux,借助Linux 2.6内核,搞所谓“商品化Unix”(虽然名字还是叫什么Linux,但本质上是“类Unix”的商品化操作系统),都只是看中了FreeBSD和Linux源码开放的知识价值,忽视了它们的“使用规则”所蕴涵的使用价值。
软件的价值有两方面:知识价值和使用价值。能够“自由使用”的软件,其所潜在的巨大的社会计算能力,如同取之不尽的“能源”,近年来被更多的人们(和各国政府)所认识。过去几年,我国的科研体系(特别是科研经费支持政策)实际上并不直接支持开源软件的研发,认为“肥水不能外流”,不能拿国家钱替外国人干活(把开源软件视为外国东西)。现在想来,这种科研体系(与政策),特别是在发展软件产业方面,是应该“反思”的(这里的“反思”是指“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让我们这样设想一下:在全国范围内,比较普遍地推广使用FreeBSD、Linux操作系统和OpenOffice办公套件(特别是版本2.1),它们都是可以“自由使用”的系统应用软件,那将会产生何等巨大的社会计算效应,节约多少信息化成本?当今,在世界发达国家,广大企业使用“开源软件”平均已达50%的水平,美国企业“涉及与使用”开源软件已达70~80%。近日,法国www.nexen.net调查(经由网络自动搜索)发现,在210 个国家和地区的770万个网站中,中国使用PHP开源技术的网站,在210个国家名单排列上,占倒数第5名;中国使用Apache开源技术的网站只有19.7%(远低于平均数65%),占倒数第二名。这说明,开源LAMP结构(Linux+Apache+MySQL+PHP)在我国的实际应用处于世界最低水平。这两个倒数第几名,还不能够引起我们的反思吗?
试想,把麒麟操作系统索性变为基于FreeBSD的开源操作系统,这当然算是我们自己“独立研发”的开源操作系统,提供给国内广大企业“自由使用”,此举将产生多大的社会计算能力,节约国家多少经费,形成多大的经济效益,岂不远远超过7~8千万人民币的开发投入?否则,要是死抱住老框框不放手,麒麟“造假”,一旦大白于天下,追究起来,岂不又要倒下一批学者名流?细究起来,相关学者并没有什么大错,我们的科研体系(和相关政策)不直接支持开源软件的研发和创新,才是根子。麒麟、红旗,因为是站在FreeBSD和Linux内核之上,因而它们应该更强,更好,如果它们能够仍然保持是开源操作系统的话。在开源软件基础上的创新,如果仍然保持是开源软件的话,也是一种创新,而且是具有世界水平的创新,对于国家信息化建设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开源的价值,在于使用;开源的创新,也在于使用,而且是更大的使用。开源软件的自由使用不被重视的局面,不能再继续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