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第一财经日报》刊登“欧盟重罚微软不值得喝彩”文章,引起我的注意。此文一出,在1~2天之内,竟然被国内一百多家媒体所转载,似乎“闹翻了天”。此事,真的把我惹恼了,非要“刨根问底儿”不可。
事实上,“欧盟重罚微软不值得喝彩”一文,文章标题不是(英文)原文的标题,也不是原文作者们的矛头所向。实际上,该译文出自巴基斯坦《Daily Times》(11月2日)的署名文章,题为“Predatory Competition Policy”(“掠夺性的竞争策略”),文章作者是Wayne Crews和Alberto Mingardi。Wayne Crews 是位于美国华盛顿的“竞争企业政策研究所”的副主席,Alberto Mingardi是位于意大利米兰市的“Bruno Leoni研究所”的主任。这两个人早在今年3月9日就发表文章“EU takes a swipe at Microsoft”(“欧盟抨击微软”),表达了一个意思:如今时代变了(指IT技术进步),微软也要面对竞争,没有必要这么束缚它。文章指出,欧盟的政治大环境不利于市场竞争,这对于任何人也没有好处。在当时,这只是一家之言,本无可厚非。但是,时间到了今日(11月2日),欧盟法院已经对微软案子做出了最终裁决,而且,微软自己也认输、认罚。这是怎么搞的,这两人又公开出来折腾,替微软“鸣冤叫屈”,把矛头直指欧盟的“市场竞争策略”,并且称其为“掠夺性的(政策)”,这是什么道理?如果使用Google搜索,你会不难发现,“Predatory Competition Policy”在英文文献里面,几乎没有什么人引用(指注意到它),而且,有的人对其评价的级别也只有1~2个星(级别并不高)。这里的道理很简单,文章的两位作者,站在美国利益集团的立场上看问题,认为欧盟裁决是“偏心眼”,微软“吃了亏”,损害了美国大公司的利益。这有什么好奇怪的呢?问题是,有人把这篇文章译成中文,题目变为“欧盟重罚微软不值得喝彩”,性质完全变了。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要问,所谓“不值得喝彩”是指什么人说的?是指欧盟反垄断官员吗?这里显然不是。在这里,中译文作者之真实用心是:“欧盟重罚微软不值得喝彩”是说给中国人听的,而这根本不是英文作者的原意。我敢说,“欧盟重罚微软不值得喝彩”,除了“题不对文”之外,其翻译质量简直糟透了,如同中学生的练习本,要我批改都不知从哪里下手。算了,算我倒霉,又碰上了这么个人。
中国媒体对微软(中国)怀有“深厚情感”,这点我明白。但是,要说道理,别帮倒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