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20年前,那时的“字处理”还是WordStar,在(电子)文档中表示一个字母的大小,多用所谓“几号字”来表示,比如:<2>中华<2>,就表示把“中华”两个字变成大一些的“2号字”了。这就是所谓“标志”(”Markup”(例如:<2>......<2> )的起源。后来,在此基础上,发展起一套复杂的规则,称为“Markup Language”(”标志语言”),简记为“ML”。再后来,人们又把这种“标志语言”加以扩充,就产生了所谓“XML”(”eXtended Markup Language”)。至今,XML几乎已经成为一种常识了。

       自从微软开始搞Windows,电子文档的“样式”就不用标志性语言来描述,而改用“二进制”(代码文件)来“刻画”。这一举措对于商业用途是极佳的,因为,外人根本(几乎)搞不明白其中的“格式机密”。过去,有人要想进入“电子文档”领域,非得靠“猜”才行,苦不堪言。微软对此十分得意。 

        2002年,微软第一次对外公布了Word(微软的字处理软件包)的XML描述规范(即WordProcessingML),随后,在2003年,公布了整个“Office 2003”软件包的XML描述规范。这是非常了不起的进步。2004年,(主要是)欧盟以及许多国家政府要求OASIS和微软把他们的XML描述规范提交给ISO进行“标准化”。结果,OASIS先走了一步,搞出了所谓“ODF”OpenDocument Format)国际标准。20051215日,紧跟着微软做出决定,把新版本MS Office XML描述规范提交Ecma组织进行审批(改名为Ecma-Office Open XML)。这就是OOXMLOffice Open XML)的来源。2006年年底,Ecma批准了微软的OOXML,在此之后,微软立即通过所谓“快速通道”(”FastTrack”),把OOXML提交ISO审批。此事,要到今年92日,一切才能“定局”。

        从宏观历史发展角度来看,微软是在不断进步,从封闭走向开放,这是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只是微软以往做事“太绝”,惹怒了不少人,此刻的微软,心里很难受,那是“活该”。

 

本文转载:CSDN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