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发明“电子文档”以来,它的格式就“千姿百态”,难于统一。那么,“电子文档”格式,有没有一个大家都(愿意)共同遵守的“世界标准”就成为一个十分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所谓“电子文档”一般指由某种“办公套件”所产生的(电子)数据文件,在这里,“电子”两字实则是多余的。办公套件,多种多样,由它所产生的文件,各有一定之规,而且多半属于私有的“商业机密”,外人不得而知。把话说明白了,某种文档格式一般只能由特定的软件工具才能把它“打开”(即“Open”)。如果有关电子文档的“文档格式”,事先弄不明白,而要强行把它“打开”,则必定“乱麻一团”,让人“束手无策”。因此,电子文档的文档格式是一把“大锁”,一不留神被“锁住”了,往往就很难再摆脱被它锁定之困。如果采用一种私有文档格式,而不知其中的“格式机密”,那是非常危险、非常“××”的举措。比如,一国政府采用微软的办公套件Word所产生的“.doc”格式的电子文档作为“公文标准”,那么,从此以后,一般必须再使用相应的Word办公软件才能把它“打开”,否则,别无他图。所以,某种文档格式的“私有”,是维护相应办公软件处于“市场垄断”地位的利器。所以,电子文档的格式标准问题,是一个关系各方利益的世界性的“大问题”。
任何“私有”文档格式不能作为国际标准,这是常理。开源办公套件OpenOffice,源码开放,一身清白,其“缺省”(固有)文档格式ODF(Open Document Format),经过半年的审查期,于去年11月成为“世界标准”(即ISO标准)。这是不争事实。对此,微软急了,搬出一个它的办公套件Office的“Open XML”格式,简称“OOXML”格式,提交“Ecma”(欧洲计算机制造联合会)批准。结果在2006年12月7日被Ecma(一个开发“行业标准”的非盈利企业联合会)批准,成为所谓“Ecma标准”。至此,我们只能说“OOXML被一个标准组织批准”,而不能说“OOXML被批准为(世界)标准”。
现今,2007年1月5日,Ecma把微软的OOXML文档格式(已经被Ecma批准为“Ecma标准”)提交国际标准组织ISO审查,以求批准为真正的“国际标准”。ISO有个规矩,同一领域的世界标准虽然可以有几个,但是,这些标准相互之间必须不能有冲突,有矛盾。道理很简单,许多相互矛盾的标准,怎么能够成为“世界标准”呢?内含矛盾的所谓“标准”,根本就成不了“标准”,更谈不上什么“世界标准”了。
今年 1 月 5 日开始,微软 OOXML 文档格式 Ecma 标准接受“审查”,观察期为半年。微软 OOXML 文档格式的“白皮书”,厚达 6,000 多页,有十本书那么厚。审查期开始之后,才有 10 来天的功夫,竟有“好事者”,发表文章,题为“ OOXML的矛盾本性 ”( The Contradictory Nature of OOXML ),该文指出,在 OOXML 白皮书的第 2199 、 2531 、 3305 、 5679 、 5738 页等多处,明显存在有悖于 ISO 所批准的 ODF 国际标准(与其冲突、有矛盾)的文字条款。文章说, OOXML 与 ODF 之间的“矛盾点”,多得是,半年“审查”时间,挖掘出这些“矛盾点”,时间也足够长了。按照 ISO 规定,微软必须“解决”( resolved )这一切矛盾点,才有希望通过“审查”,经受 ISO 委员会投票表决,最终成为国际标准。将来,如果微软 OOXML 当真成为一项“国际标准”,那么,它必定与 ODF 国际标准“完全一致”,那么,所谓 OOXML “国际标准“,还有什么意义?有何意思?岂不是“劳而无功”吗?私有标准,变为公有标准,有人好心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