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在中国,开源软件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都说开源好,就是没人要。这是什么意思?直截了当地说,谁愿意给开源志愿者(实际上是工作者)发工资? 过去,我们总以为,开源软件都是一些“开源爱好者”(志愿者、工作者)“自愿”干的事情。所谓“自愿”,就是不要报酬地“白干”。当今,这种情况已经成为历史。 2月20日,Jonathan Corbet发表一篇研究论文,题为“Who wrote 2.6.20(谁写了2.6.20)?”。这里,所谓“2.6.20”是指“Linux 2.6.20”的内核版本。此文说明了一些重要事实,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Linux 2.6.20内核版本,具有201万行源代码,在Linux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该版本比在一年以前发布的Linux 2.6.16版本,增加754,000行源代码,在此期间,有1,961个开发者增加了28,000个“置换集”(Changesets),也有人称其为“补丁集”。Linus Torvalds是总协调人,负责把这些“置换集”整合(“拧合”)到一块儿。Jonathan Corbet发现,65%的Linux 2.6.20源代码是一些公司雇员所创造(贡献)的,只有1/3的源代码是完全志愿者贡献的。具体来说,对于Linux 2.6.20版本而言,红帽公司员工贡献了12.8%的“置换集”、IBM员工为7.4%、Novell为5.9%、Linux基金会为5.2%、Intel为3.6%、甲骨文为2.5%、Google为1.9%、HP为1.6%、SGI为1.3%等。值得注意的是,20名Linux内核顶级贡献者所贡献的置换集总数占Linux 2.6.20内核版本的置换集整体的28%。而且,Linux 2.6.20内核版本置换集整体的40%部分(以上)是由红帽、IBM、Novell、Intel、甲骨文、Google、HP和SGI这些IT跨国巨头(由它们支付工资)的员工所贡献的。当然,这些IT巨头也必然由此获利丰厚。 事实上,当今大多数有实际意义的国际开源项目的开发都有“企业背景”。所谓“企业背景”是指:为了某种盈利目的,有企业参与其中。因此,在当今情况下,企业支持特定的开源社区,往往是很自然的事情。说明白了,企业支付社区(骨干)成员工资成了一种“时尚”,而不是“瞎花钱”。在这方面,也有很极端的实例,例如,在全球范围内,大多数的Canonical(支付工资的)员工就在家中“网络上班”,全职“操办”乌邦托(Ubuntu)的开发和经营业务,公司的“实体”(比如,办公大楼)仿佛不存在。这种虚拟(网络)公司,运作成本很低,生命力极强,可大可小,灵活性极高,很容易做到“自身持续发展”。现今,我们可以说,国际开源社区已经“企业支持良好”(几乎都有“企业背景”),不是“流浪猫”,可怜兮兮没人管。 当今,在中国境内,兴起一股“风”,企业大办“社区”,似乎成为一种时髦。但是,他们却不希望自己去花钱办“社区”,不像外国企业那样,这是剃头担子“一头热”(“一厢情愿”)。其原因是对开源软件发展潮流的前景“看不准”,不敢投(入)。另一方面,社区领导人也要改变观念,企业给你“额外发工资”,不是丢人的事情,自视清高,没有必要。一句话,维持一个开源项目的健康发展,不只是开源社区自身的事情,相关企业也有责任。企业与社区的边界有重叠部分,既是企业,也是社区。但是,这种“编外”全职员工,不应该算是企业的“另类”员工,应与“在编”全职员工“一视同仁”。企业与社区的边界都模糊了。当今,开源软件与私有软件,性质虽然不同,但是,其支持服务水平基本上却是“一个样”,只是支持服务的程度存在一些差异而已。现今,企业给开源项目的开发注入了强大推动力量。 |